在设备维护会议或工厂讨论中,经常会出现 TBM、CBM 和 BM 这样的术语。然而,许多工程师只是“随意使用”,并未真正理解这些词的含义。
我自己也曾经在不完全理解的情况下参与讨论,后来才意识到理解有偏差。
本文将整理维护方式的基本术语,让你在工作中能正确使用它们。掌握这三个术语,你会更自信,显得专业。其他缩写可以了解,但不是必须。
常见困惑
最初令人困惑的是 预防性维护(PM)。有人将其广义使用,有人指狭义的 TBM 或 CBM。例如:
“我们在做预防性维护” → 实际可能是 CBM。
“我们在防止事后维修” → 实际可能是 TBM。
预防性维护(PM:Preventive Maintenance)
PM 是现代维护的核心理念。简单来说,就是在设备故障前进行维护。
在 PM 出现之前,工厂通常是被动维修:设备坏了才修,导致大量停机天数。
PM 通常由三种维护方式组成:
TBM – 定期维护(Time-Based Maintenance)
CBM – 状态维护(Condition-Based Maintenance)
BM – 事后维护(Breakdown Maintenance)
在批量工厂中,仅掌握这三种方式即可满足 TPM 标准。
定期维护(TBM)
TBM 按固定周期进行检查或更换零件。
类比:每年进行健康体检。无论身体健康与否,都按固定周期进行。
TBM 可确保设备定期检查和更换零件。但若严格按照周期操作,可能造成过度维护。
约 20–30% 的批量工厂设备适用 TBM。
状态维护(CBM)
CBM 根据 设备状态 判断维护时机。
类比:每天测量体温,如果发热就休息。
TBM 与 CBM 的区别:
TBM:固定周期更换零件
CBM:定期收集数据,根据状态决定维护
CBM 可避免过度维护,但数据采集工作量较大,通常只针对关键设备执行。
事后维护(BM)
BM 指设备 发生故障后再进行维护。
类比:仅在物品损坏后才更换。
有限的维护资源无法覆盖所有设备。非关键设备可采用 BM 策略。判断哪些设备适用 BM,是工厂维护策略的重要部分。
其他术语
改良维护(CM:Corrective Maintenance):不仅修复故障,还改善功能。
维护预防(MP:Maintenance Prevention):通过设计改善预防问题,而非仅修复。
生产维护(PM:Productive Maintenance):最小化设备采购、运行和维修成本。
全面预防性维护(TPM:Total Preventive Maintenance):将 PM 原则应用于整个系统,提高整体可靠性。
注意:MP ≠ PM。MP 偏向设计,PM 是实际维护活动。
总结
TBM、CBM、BM 等术语虽常用,但定义往往模糊。重点不在“术语正确”,而在理解对方真正指的是什么。
在工厂中停下来思考:这里的“预防性维护”或“CBM”具体如何执行?可能会对维护实践有更清晰的认识。
评论